瓦房店总述

    瓦房店市,1985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复县,改建制为市(县级)。《瓦房店市志》(首志)下限1985年,续志一下限2005年。

市境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西侧,北纬39°20′—40°07′、东经121°13′—122°17′。东与普兰店市毗邻,以沙河、老帽山为界;西濒渤海;南临普兰店湾,与金州区隔海相望;北临盖州市,大部分地段以浮渡河为界。市治瓦房店,南距大连104千米,北至沈阳292千米2005年,全境总面积3793.53平方千米(含长兴岛临港工业区(252.49平方千米),下同),其中市区366.2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61.2千米,占大连市海岸线总长1906千米24.2%,其中陆地海岸线长350.19千米、岛岸线1110.1千米。全市有汉、满、锡伯、回、蒙古等25个民族;居民35.6万户、102.6万人;其中农业(农村)人口69.7万人、非农业(城镇)人口32.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67.9%32.1%。市辖乡、镇(含农场)、街道分别为9个、14个、8个;有村委会278个、社区居委会53个,4个农场由属地管理。

瓦房店市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全境“六山一水三分田”,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有金、银、铜、金刚石、黏土、煤炭、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等30余种,金刚石质量上乘,已探明储藏量占全国54%,享有东方钻石城美誉;地临渤海,海域辽阔,盛产海参、贝类、鱼虾和海盐,以海盐闻名,列全国四大盐场之一,誉称之海盐之乡;气候与土质得天独厚,适宜各种水果生长,享有苹果之乡美誉,成为全国十大优质果品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是全国轴承工业的摇篮和发祥地。这一切为瓦房店市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奠定了创业和发展的雄厚基础。

1986-2005年的20年间(以下称20年间),全市人民在中共瓦房店市委、瓦房店市人民政府(下称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快了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各行各业取得了诸多成果。

农业  20年间,全市农村实行改革,贯彻落实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获得大发展,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果品生产基地、全国蔬菜无公害十强县(市)、全国黄牛生产基地。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是北方各省发展最早地区;温室节能栽培技术为全国首创;水蜜桃、葡萄、花卉等品种齐全,效益不断攀升。20年间,全市农业经济取得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成就。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6元,不计物价上涨因素,是1985年的426元的12倍多。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了支柱产业,扩大了经营规模,逐步建设成辐射东北地区、面向国际市场的畜禽、水果、蔬菜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并培育出名牌产品。以工养农,以工富农,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出率得到提高,产品加工后,快速升值。2005年,全市粮豆总产量达40.1万吨,平历史最高纪录,是198518.9万吨(受9号台风影响)的两倍多,是19811985年均产量32.5吨的1.2倍多;水果产量实现38.6万吨,是198513.3万吨的2.9倍。肉、蛋、奶总量达11.5万吨,是19852.3吨的5倍;水产品产量达27.5万吨,是19853.6万吨的7.6倍。全市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0余处,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600余处;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46%62%,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新品种全面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全市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近50处,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近百个,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150多个;“东马屯”“驼峰”“威云”牌苹果被国家认定为著名商标及中国名牌农产品;全市获得优质果品出口基地重点县市称号;“天鹏”牌辣根、“小野口”牌干瓢、“康寿”牌地瓜等20多个农产品被评为金、银奖,位居大连地区首位、名列全省前茅,“鸡宝宝”牌肉鸡系列和“雪龙”牌牛肉制品创名牌。全市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农民早富、快富,加速了农村旧貌的改变。

工业  20年间,全市工业经过产权改革,已走上工业兴市轨道,企业实行转制,工人广泛就业再就业,民营工业异军突起,已形成以轴承、机床、铸件、化工、电子、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条。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78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6家、实缴税金2.23亿元;职工收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818元,不计物价上涨因素,是1985年的721.7元的10倍多;全市创建中国轴承之都工作,以瓦房店轴承集团为“龙头”,引领全市轴承行业发展,以市级2个工业园区为主导、4个乡镇工业园区为侧翼,建设轴承产业带,形成集群;冶金轴承、正达冶金轧机轴承、远东轴承集团等多家民营企业相继做强做大。境内轴承企业完成重大技术装备改造20多项,累计投资20亿元;获得轴承新产品专利100多项,年开发新产品3000种。全市建设工业园区21个,有轴承、机床、化工、电子、纺织、建材、加工企业400余家,城乡工业出现诸多亮点。西郊、祝华、松木岛3个市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8.8平方千米,引进项目125个,投资223亿元;老虎屯、炮台、复州城、永宁、谢屯、赵屯、岗店、太阳、李店、祝华等乡镇街道工业园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70余个。亮点的出现,加速了工业兴市的步伐。

商业  20世纪80年代,全市商业实行以国营商业(含服务业)为主导、集体私营并存的多种所有制经营形式。瓦房店市区有百货大楼、瓦房店商场,共济、铁东、新华、瓦轴等国营商店;有公私合营杂百商店;有供销联社、辽南宾馆、供销大厦及农业生产资料等集体所有制商店等;私营商饮服务业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农村则以乡镇驻地供销社为主体,村有代销店、小卖店等。进入90年代后,城乡商饮服务业呈现繁荣景象。国营、集体商饮服务业经过改组、改制,相继退出,形成以私营、个体为主的民营商贸管理模式。市区有集贸、金谷、鑫业等商厦,有商业城、新兴商场、大商新玛特商场、昌信购物广场、长兴购物广场、辽南家具城、轴承经贸中心、旺角商贸区等。农村商饮服务业兴旺,广开集市贸易及私营商店、超市、小卖店、饭店等。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3亿元,不计涨价因素,是19853.65亿元的12.6

交通运输业  20年间,全市围绕交通干线,加强加快配套建设与设施建设,市区拓宽改造道路出口,农村建设公路网等。过境公路有国道黑大线88.1千米、沈大高速公路80.5千米、省道城八线与盖亮线140千米;境内乡级以上公路总长1428千米,是1985989.5千米1.4倍。有村级公路960千米,村村通油路。有公路桥梁791座、1.9万延长米。境内县级以上公路均达一、二级标准;乡级公路863千米,达二、三级标准657.6千米,占76.2%,公路黑色路面563.8千米,占65.3%。城八线公路建设,促进长兴岛镇城经济开发,拉动县(市)域经济横向发展;县级公路拓宽改造瓦交、双西、黑大、申复、关李线等路段,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路网。

电事业  20年间,全市邮电事业快速发展。1986-1998年,邮政、电信合一。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1998年,全市邮电业务量1.04亿元,市1991988万元的10倍以上。邮政、电信分开后,2005年,邮政业务量(1990年不变价)3022万元,是1991年的3倍,最高年份1995年达4610万元,是1992年的4.7倍。邮政特快专递业务量7.2万件,电信业务自邮政、电信分开后,至2005年,实现业务总量1.74亿元,城乡电话用户达24.3万户,装机24.6万部,是1985年话机总数9055部的27.2倍,移动电话用户24万户,1985年为零。

旅游业  20世纪90年代,全市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80年代至90年代初,尚未形成产业,其后逐步形成规模。境内自然形成的优良港湾和诸多岛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昔日“复州八景”,尚存永丰夕照、西屏晓月、横山远眺、龙口甘泉、龙潭灵异、莲泡荷风六景(其余两景在普兰店市境内),自90年代中期起,已成为观赏游览的绝佳去处;新开发仙浴湾、龙王庙、长兴岛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骆驼山森林公园、铭湖国际温泉滑雪度假园区等新景区,成为旅游的新领域。2001年,瓦房店市被评为辽宁省旅游强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75万人次,实现收入5.98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201.16亿元的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4.45亿元的11%

城乡建设  20年间变化巨大。全市着力修路、通水、绿化、美化,改造山河旧貌。1985年前后,市区容貌不整,脏乱差四处可见;农村房屋简陋,危房旧房居多。进入90年代后,市区先后建起世纪、站前、八三、德华4个广场与东山、西山、街心3个公园;架设路灯7万余基;建起长春路与五一、南环、北环路立交桥4座;改变了市区出口堵塞和市民出入不便状况,加宽改造出入口路面5处,回头河上新建桥3座、连通断头路6条;治理了回头河、文圣河及瓦轴厂区南边的无名河;建成龙山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5.9万吨、生活垃圾400吨。新市区建设形成规模,为打造东北三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卫生城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建设大连市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市逐步展开。开发建设炮台、老虎屯、永宁、长兴岛经济开发区和复州城全国综合实力改革试点镇。2000年,完成驼山乡集镇区、许屯民营经济区、万家岭镇中心区、谢屯镇前进园区等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并调整复州城总体规划,完成太阳升、驼山、谢屯、3个乡镇总体规划调整,对泡崖、东岗、复州城、长兴岛、许屯5个乡镇的中心村进行规划设计。进入21世纪后,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规模。炮台镇2002年被纳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被列入全国重点镇;老虎屯开发区,建设地方特色新型城镇,综合实力名列全省前茅,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永宁开发区经10余年开发建设,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成为大连市铸造工业基地,建有全国最大的炉排制造名优企业;1996年建立的大连长兴岛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复州城镇1999年被确定为全国综合实力改革试点镇后,全面开发新城,彻底改造老城,城区面貌一新,至2005年诸多建设改造项目中,已建有大连市标准化中小学9所。同期,李官镇小城镇建设达全市一流水平,交流岛乡7个村已载入《大连百村风采录》;省级文明村岗店街道拉山村,建有20余家轴承厂,被誉为全市轴承工业第一村。

教育事业  20年间,全市加大资金投入。新建中小学校舍150多所,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其中初高中新建校舍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农村幼儿园改造完成3450平方米。老虎屯、李店、驼山、东岗在大连市率先实现农村小学教育乡镇化,市区新建的世纪小学率先在全市实行寄宿制。中小学计算机配备与在籍学生比达省级标准,信息技术开课率100%,已建成现代化远程教育系统。减免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全市受益学生7.3万人,占全市学生77%;资助贫困生7万多人次,并实施职业教育政府助学金制度,使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

医疗卫生  20年间,全市卫生事业获得大发展。境内有县级医院13所,其中综合医院10所,专利医院3所;有卫生院26所,其中中心卫生院5所、乡镇卫生院21所。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2598人,比19852800人增长5.6%2005年,有医疗床位2899张,与19852862张相比,基本持平。医疗能力提高,县级医院中有  所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就医人数减少,2005年全市就医97.8万人次,比1985143.6万人次降低31.9%。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连续多年被大连市评为先进单位。经过体制改革,全市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实施城市居民60岁以上老人和学生的医疗保险制度。三项制度惠及全市城乡大多数居民。至2005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5万人,占非农业人口(含离退休和失业职工)的45.6%。乡镇及涉农街道新农合开始实施,半年内,全市有50余万农民参加,占农工业人口77.7%。同期住院医疗人数增加,2005年住院6.8万人次,市19853.7万人次的1.84倍。

文化事业  全市文化事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群众基础。20年间,影视、文艺创作及馆藏、史志编纂等方面成果卓著,瓦房店市获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县(市)称号。市图书馆先后3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新馆大楼成为东北县级第一馆;市新华书店多次被评为国家、省级先进单位;市档案馆晋升为省一级馆;市史志办整理、编纂的地方党史和地方志双获省优秀成果奖;辽宁省农村小戏创作与辽剧的发展基地建设成果斐然,辽剧(辽南剧)及影视片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并在央视播放;全市有多部影视作品获全国级大奖;复州皮影、复州管弦乐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事业   20年间,体育事业获得良好发展,瓦房店市获全国田径之乡称号。建有全国一流、辽宁省县级首家大型体育场,接纳国家级赛事多场,改造重修后,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是集全民健身、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体育设施。建有体育训练和体育运动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数百名体育人才,至2005年,瓦房店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获奖59人次,获金银(前两名)奖牌93人次,破(平、超)世界纪录14人次,破亚洲纪录1人次,被评为国家运动健将8人。

 

综上所述,19862005年,全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商贸流通日益发达,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提高;连续7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连续8次获得省绿叶杯竞赛第一名,先后赢得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省文化先进县(市)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均已达标(2006年通过验收并命名),并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轴承之都、东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城市,并奋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列。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8亿元,连续4年全省县级排名第一,连续12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2003年在第三全国经济百强县(市)评比中,列居第68位,2005年,列第46位;在辽宁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中名列榜首。20年间,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尚存在不足,困难与危机并存,面对困难和危机,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做法不断创新与发展,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相关新闻